消费者不买账,城市NOA,是个好卖点却不是好体验

没有传说中的水晶球,谁也看不清未来的模样。如今的城市NOA,正面临这样的境况。

近日,轻舟智航联合创始人、首席执行官于骞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表示,城市NOA是辅助驾驶的天花板,但目前城市NOA产品的体验远远达不到让消费者愿意埋单的水平。一些消费者甚至认为,使用城市NOA不是惊喜而是惊吓。

其实,从去年开始,城市NOA就成为各大车企技术“内卷”的焦点,争先恐后涌入,热火朝天竞争。面对车企蜂拥而上的城市NOA,市场现状如何?还有哪些技术壁垒?为何用户不愿埋单?一系列问题亟待厘清。

尚未规模化落地

2024年被称为“城市NOA元年”。因此,今年以来,城市NOA颇为火热。不仅有小鹏、蔚来、上汽智己等新势力,也有极狐、阿维塔、问界等车型纷纷“开城”,以及比亚迪、长城等传统车企入局。目前来看,多数车企及品牌的目标定于2024年在50~100座城市实现NOA。

尽管一些车企在城市NOA方面的宣传声势较大,但却是“雷声大雨点小”,市场落地方面并未形成相应的规模,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城市NOA依然是在有限的范围内处于体验阶段。“从目前的国内市场看,这一现状受到很多因素制约。”北方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究院研究员曾文翔向《中国汽车报》记者谈到,一方面,从车企角度看,如果城市NOA技术要达到高级别自动驾驶水平,则整车成本必然高企,不仅车企难以承受,消费者也不埋单。但是,如果不去开发城市NOA,从长期看将可能失去市场。因此,尽管一些车企的宣传造势较大,但实际搭载城市NOA的车型及应用范围依然有限,而且很多车企的城市NOA都公开标明是“测试”或“实测”。另一方面,从技术上看,城市NOA也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,同时也需要道路相关数据进行技术优化。总体上看,由于现阶段城市NOA还不能为用户带来价值,推广普及也就受到了限制。

“与高速路NOA场景变化较少不同,城市NOA主要还是城市场景过于复杂,导致一些场景的识别存在问题。”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曾欣向记者表示,国内的现实情况是,城市中不仅有各式各样的交通标志、标线,而且非机动车、行人都有可能随时出现在机动车道上,此外还可能遇到车辆突然加塞、公交等大型车辆切入等较为复杂的道路交通状况,增加了道路交通的不确定性,给城市NOA车辆的识别带来了巨大的挑战,相关技术问题的解决需要时间,也导致城市NOA落地速度较慢。总体而言,目前城市NOA处于“基本可用”阶段,但距离“完善好用”还有距离。

“由于各家智驾水平参差不齐,存在差异,因此消费者的体验也有所不同,目前市场局限于小范围场景体验阶段。”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俞荣锦认为,其中有两种情况,一种是城市NOA相对好用但不连续,也就是只限于特定部分街道或区域可以使用,可用路段并不连续,这就导致驾驶员在功能降级时,需要时常人工接管,所以用户体验并不好;另一种城市NOA相对连续但不好用,也就是特定城市基本可以连续使用城市NOA,但有时使用体验并不理想,如出现闯红灯者、临时修路导致车道线变化的情况下,系统频繁进行加减速操作,甚至可能导致部分乘客出现晕车等情况。当然,这些是当今全球行业面临的技术问题,即使是特斯拉公开直播测试过的FSD也难以应对这些突发情况。

比拼开城数量就够了吗?

近两年,很多消费者注意到,一些车企在推出新车型或概念车时,往往把智能驾驶作为重要卖点,着重介绍城市NOA智能驾驶的研发进展、投入,以及下一段的“开城”目标。

“在喜爱智能化车辆的消费者中,城市NOA是一个容易被接受的卖点。”曾文翔表示,一方面,城市NOA的确有其实用价值,只是还需要时间去继续开发和完善,其不仅集中了智能感知、智能计算、智能控制、智能驾驶以及车联网、云计算乃至大模型等技术,也在逐步提升车辆的安全水平和消费者的体验感。沿着这一方向发展,一旦将来实现高级别无人驾驶,汽车就会成为名副其实的智能生活“第三空间”,乘客可以在车上进行办公、娱乐、购物。

但曾欣认为,尽管智驾技术发展的前景值得肯定,但现阶段城市NOA技术仍然有待完善,适用场景并非可以无限延伸。因此,在推出新车型中强调一项尚不够完善的新技术,其实就是一种产品营销上的噱头。需要厘清的是,现阶段所有品牌方给出的城市NOA解决方案都属于辅助驾驶,而不是智能驾驶,更不是完全自动驾驶。其仅提供在特定条件下的辅助驾驶能力,不能完全代替驾驶员的人工驾驶。如果部分车企把城市NOA作为营销噱头,避开其现有功能真实水平,只在宣传造势上比拼开城数量,去为车型产品争取用户、扩大市场,就是剑走偏锋,难免会误导消费者。

“抓住这一市场机遇,不断完善城市NOA技术性能,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安全和驾驶体验,是发展的方向。”在俞荣锦看来,正是因为城市NOA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,才吸引着很多车企、科技企业、供应商纷纷涌入城市NOA研发和开城的新赛道。如果相关企业能在城市NOA方面坚持技术创新,攻坚克难,就会推动城市NOA不断完善,在这种情况下将其作为新车型的卖点,将可为广大消费者带来更多的实惠。但是,如果企业仅仅只是从市场营销层面出发,借概念蹭热点,而不是踏踏实实去做研发,甚至夸大其词只想借此推销产品,消费者得不到良好的体验,那无疑就是单纯的噱头,不值得提倡。

眼下,众多车企纷纷打出城市NOA这张牌,已经表明了一种市场发展趋势。“在城市NOA新赛道上,要警惕同质化竞争。”长三角研究院新能源应用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梁筱磊认为,城市NOA具备巨大的市场前景和商业利益,正因如此,一定会吸引越来越多的相关车企、科技企业、零部件企业蜂拥入局,这也将成为汽车智能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。与此同时,城市NOA在成为智能汽车“刚需”的过程中,将以更快的速度在全行业推广。由此,城市NOA的竞争,很有可能出现类似于手机市场的同质化竞争局面。因此,只有通过技术研发,突出企业各自的优势,使城市NOA在驾乘体验中呈现出差异化,才是相关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。

多路线发展 技术“内卷”升级

以往,高精地图一直是城市NOA的重要基础,但由于一些城市没有开通高精地图服务,所以即使有的车型配备了依赖高精地图的城市NOA,但在这些城市还是无法使用城市NOA功能。“从高精地图方面看,有图、轻图、无图成为城市NOA的三种技术路线。”曾欣介绍,其中无图技术竞争更为激烈。高精地图是自动驾驶重要的导航工具,其中包含各种车道线、坡度、道路曲率、交通标志、路面标识等厘米级精度的丰富信息,可以有效帮助车辆实现精准导航和自动驾驶。而随着城市NOA开城数的迅速增加,高精地图支持的城市相对有限的短板凸显,于是,有的车企开始走轻图路线,即轻量级高精地图,只有一些车道线等直接相关的必要元素,而没有路侧设施等非直接相关的元素,其实是一种高精地图的“减配版”,但能快速形成技术支撑,但需要感知系统来提供支持。此外,华为等供应商已经开始提供无图方案。其实,无图方案并不是没有图,而是需要依靠感知系统实时建图,这需要较强的云端算力支持,城市NOA才可以实现实时建图、实时运算、实时决策,为自动驾驶提供支持。目前,在这一领域,各品牌之间的技术竞争也日益激烈。

目前,城市NOA发展中无图路线依然存在技术壁垒。梁筱磊表示,无图方案对于车辆的感知系统、芯片及算法、算力有着更高的要求,在有的方案中采用云计算方式解决算力的需求,只有算力达到要求,才能解决无图模式下软硬件融合、低延迟、实时决策等问题。同时,本着安全、高效的原则,即使是采用无图路线的车企,在提供高精地图服务的城市,还是会切换到有图模式,避免算力资源的浪费。而在负责实时建图等功能的感知系统中,至今依然存在“雷达派”和无雷达“纯视觉派”的不同技术路线,特别是其中的纯视觉技术路线,对于算法有着较高的技术要求。

如果说无图化是为了降低城市NOA的技术成本,那么无雷达的纯视觉感知路线同样也是为减少城市NOA车端的硬件成本。“尽管目前激光雷达价格已经大幅下降,但如果采用雷达感知路线,一辆车上要安装多颗雷达,依然会增加较多成本。”俞荣锦表示,客观而言,两种技术路线各有利弊,而纯视觉路线要装多个摄像头,依靠算法和算力来对视觉感知进行分析决策,对于算法的要求特别高。据称,在特斯拉近300人的自动驾驶技术团队中,有100多人专门从事视觉感知算法的研发,从中大致可见算法研发在智驾中的地位和技术投入占比。纯视觉感知路线的规模化应用基本源于特斯拉,至今,国内也有多家车企及品牌开始采用“摄像头+算法”的纯视觉感知技术路线,这一细分赛道的竞争正愈演愈烈。

俞荣锦表示,无图方案与有图方案相比,成本也有一定优势。有图方案中,在高精地图信息采集方面,分米级地图的测绘效率约为每天每车500公里,成本约为每公里10元左右,而厘米级地图的测绘效率约为每天每车100公里,成本约为每公里1000元左右。而在无图方案的激光雷达路线中,每颗激光雷达的成本最低已达3000元左右,但每辆车上用上几颗,再加上毫米波雷达、超声波雷达及摄像头的组合,起码也要万元以上,而纯视觉方案的多颗摄像头组合一般在3000~7000元左右,具备较为明显的成本优势。

正因为看到了在技术、成本等方面的优势,去年以来,有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走“去高精地图”路线。曾文翔表示,高精地图的特点之一,是对于高速公路场景提供的信息较为详细,而城市场景则有一定局限。即使在一些有高精地图支持的城市,也会有个别区域出现更新不及时、不能连续使用的问题,这是因为当前国内一些地方的城市建设在提速,道路网络布局的变化也较快,很难做到实时更新。而无图方案中的实时建图就会解决这一问题。目前除高速路段外,国内仅开放了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深圳、杭州、重庆等少数城市的高精地图开放权限,这就导致城市NOA不得不在其他很多城市选择无图方案。与此同时,入局的企业纷纷加入无图方案的内卷之中,从卷地图转向卷无图,从卷雷达转向卷视觉,行业相关的技术“内卷”正在加剧。

让用户满意 让同行认可

在大算力、大数据、大模型等技术的推动下,作为一项既涉及社会道路交通安全,又事关消费者体验的新技术,城市NOA正加速演进。

尽管车企对城市NOA的宣传攻势在增强,但在一些消费者眼中,对城市NOA依然保持较为理性的看法。“城市NOA不是现在我们所关心的,大家还是更看重更实用的功能。”消费者张平表示,曾经体验过城市NOA,在很多复杂的情况下还是需要人工接管,甚至有些人车混行的路段更是不能使用,总体感觉还在初级阶段,并不成熟。所以,现阶段即使免费安装,也不会再用,还不如自己开车放心。另一名消费者刘明明表示,在试用城市NOA过程中本来希望有惊喜,结果是惊吓,所以,如果是选装配置自己肯定不会选。如果是买新车,现阶段并不在意有没有城市NOA,因为不会使用,而更注重续驶里程、充电效率等更为实用的方面。“但这不是绝对的,如果将来有了成熟的、高级别、体验好的城市NOA,也会考虑选用。”他说。

这表明,不管厂家如何宣传城市NOA,都不能改变目前阶段其技术依然是介于L2与L3之间的辅助驾驶的本质。“与以往相比,现在年轻一代的智能汽车主流消费群体并不容易被误导。”梁筱磊表示,因此,即使个别车企存在对城市NOA过度宣传炒作的情况,哪怕是免费选装,只要体验不好,消费者还是不会埋单,而且这一代年轻消费者的文化水平较高、见多识广,对于炒作尤为反感,这也使得一些消费者不会主动为不够成熟的城市NOA埋单。

而曾欣认为,要想让消费者主动埋单,推动城市NOA技术向高级别、成熟的方向加快发展仍然是关键。一方面,城市NOA在技术和成本上要实现突破,也就是技术上要达到高级别自动驾驶的成熟度,实现更低的接管率,真正解放人工驾驶,有较高的体验感。而且技术路线上要逐步趋向统一,在提升性能的同时不断降低成本,减少用户负担。城市NOA是汽车智能驾驶升级的关键一步,相关企业中谁能抢占这个战略制高点,谁就能在未来市场占据先发优势。另一方面,相关政策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,要根据智驾技术发展及时对相关政策进行动态调整,并完善自动驾驶车辆的事故责任、个人隐私数据保护等法律法规。同时企业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,如根据《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(智能网联汽车)(2023版)》,城市NOA的实施需遵循三项基本原则,即与城市道路交通规则和标志协调:城市NOA需精确适应复杂的城市交通环境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(不侵犯人权和用户个人隐私)和符合国际标准和规范。

对此,理想汽车智能驾驶副总裁郎咸朋认为,城市NOA智驾要达到让消费者接受和埋单,达到公认“好”的程度,主要在于两点,一是用户满意,二是同行认可。用户满意包括安全、舒适、便捷,其中安全是第一位的。自动驾驶研发之难,在于其既要求企业有很高的能力上限,同时也要求有很高的安全底线,车在路上行驶,绝对不允许“出错了从头再来”,所以,安全是最重要的底线。

改善用户体验,必然是建立在技术发展和成本降低的基础上,这已经成为行业的共识。智能驾驶公司Momenta首席执行官曹旭东提出,从未来发展看,2026年到2028年,城市NOA的硬件成本会降到4000元左右,并将会成为15万元以上车型的标配。同时,随着城市NOA的全面提升,其商业模式会逐渐向付费订阅模式发展,目前特斯拉FSD的订阅费用是每月99美元(1美元约合人民币7.25元)。将来国内的订阅费用会根据不同厂家、不同车型而有所差异。届时,消费者体验感会提升,也愿意复购,并且容易形成用户黏性。但他也承认,目前的智驾技术还做不到订阅模式,但随着技术发展,用户对城市NOA的认可度和依赖度会上升,2026年会提升到30%~40%,2028年可能提升到100%。

眼下,城市NOA演进日益加速,展现了广阔的前景。“在企业和相关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,提升城市NOA的性能和体验感,就会让城市NOA真正走进应用层面,让人们的城市出行生活更美好。”梁筱磊认为。

文:赵建国 编辑:陈伟 版式:刘晓烨

给小编加个鸡腿!

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

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